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厚板网-中厚板权威资讯和信息咨询门户网站。 5秒注册 会员登录
中厚板网全新上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交流
中国钢材深加工产业拓展的战略审视
发布日期:2013/3/13 11:59:35   编辑:中厚板www.zhonghouban.cn   来源:www.zhonghouban.com
曹清,徐汝青(宝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01900)摘要:对我国3种类型的深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产业型深加工为重
 
曹清,徐汝青
(宝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01900)
摘要:对我国3种类型的深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产业型深加工为重点,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看法,从纵向分工理论,深加工产业关系地位,产业正、负协同,钢铁业自身发展阶段及矛盾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产业型深加工的拓展方向和模式。
关键词:钢材深加工;謇展战略;产业型深加工
中图分类号:TG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996(2007)06—0001—06
Strategy Survey of Extended Working Industry of Rolled Products in China
CAO Qing,XU Ru-qing
(Shanghai Bao business Co.,Ltd.,Shanghai 2019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s of three kinds of extended working techniques of rolled products in China were analyzed.The.industrial extended working was emphaticaly analyzed from vertical division,relationship and status of extended working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etc.At las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models of industrial extended worki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xtended working of rolled products;development strategy;industrial extended working
作为钢铁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的钢材深加工业,直接影响着钢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深加工业务作为其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已逐渐被众多钢铁企业所认同,并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但整体上,我国钢材深加工业务的拓展并不顺利,尤其是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基本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甚至成为不良业务。
本文试从战略层面,以产业型深加工为重点,系统审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动因,进而探讨钢铁企业拓展深加工的方向及模式。
1钢材深加工发展现状的总体审视
钢材深加工按钢材产业链的延伸程度分为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3种类型[1],不同类型的深加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及特点,见表1。
1.1材料型深加工已成钢铁企业的“竞争重心”
材料型深加工是指钢材热轧后的传统深加工,尤其是指涂、镀、焊等随市场需求及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相对新兴业务。这类深加工大多可在线加工或适于规模化发展,是提高钢铁产品质量、丰富产品规格、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钢铁企业追求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心”所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材深加工比重偏低,钢材的附加值还未得到充分提升,与下游行业的发展结合还不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还较低。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已达50%以上,其线材深加工比例为60%,棒材为40%,管材为30%,板材为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比仅为10%~15%左右。
2006年年末统计显示,在钢铁业的投资项目中,炼铁占5%,炼钢占33%,而60%以上的项目投入到钢材深加工中。这种投资结构有利于钢铁产业的结构升级,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充分说明大力发展材料型深加工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战略。
1.2营销型深加工“差异化提速”
对于钢铁企业,营销型深加工就是连接钢铁企业与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过程是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最终用户使用。由于其具有社会化、现代化、服务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对供需双方、对社会都能产生巨大效益。世界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这种物流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即是拥有30多个加工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美洲所有钢材用户;在日本东京,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也很发达;法国里昂具有世界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为欧洲和世界钢材用户服务。
十余年来,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多为外商独资或合资(特别是与韩国和日本合资)建设,且基本建设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其通过高效、低成本服务,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国钢铁企业发展营销型深加工,是在市场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而市场又缺乏合格的加工中心背景下,为贴身服务用户、整合营销渠道、发展高效物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典型标志是大中型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剪切配送物流中心,并纳入钢铁主业营销规划统一管理。
宝钢在上海、广东、天津、杭州、沈阳、青岛、成都等地建立了近20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形成了巨大的钢材分销网络体系。目前,宝钢正对其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进行整合,并积极寻求在国外建立剪切中心的机会,欲构筑一个能迅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商品配送和高质量服务的钢材物流体系。
鞍钢与上海物资集团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现了贸易与加工配送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服务于企业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首钢第1个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于2006年9月28日开业。其为集交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广告、融资、结算、商住于一体的综合性钢材交易中心,首钢钢材贸易链因此将得到进一步延伸。
武钢着力打造的华中钢材物流中心占地200公顷,投资10亿元,用于现代仓储、钢材加工、钢材交易、运输配送和信息系统。
但由于目前我国各钢铁企业大都从自身出发、各自为阵,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极易造成恶性竞争。未来需要钢铁企业、钢铁分销企业、下游用户等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共同谋划和推进加工中心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应把其整合为功毹齐全、辐射广泛,具有强大规模效应及技术研发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配送中心。随着《钢铁产业政策》的全面贯彻,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加速推进,相信这一“阶段性”问题将能得到解决。
1.3产业型深加工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
产业型深加工主要是指以钢材为主要原料把钢材加工成最终制成品或中间制成品的业务。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但这些领域大多生产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赢利起伏大,能够形成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的少之又少。如钢结构,宝钢、武钢、首钢、鞍钢、马钢、莱钢等都有涉足,但大多是小规模经营,依附式发展,缺少面向市场的投资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而且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2机会性投资模式的深层审视
机会性投资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的随机性,投资目的错位和游移上,通常仅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或追求其他非经济目的。其模式的生成与固化不仅是钢铁企业进一步拓展产业型深加工的关键瓶颈,而且还将对钢铁主业的市场营销、客户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2.1形成的历史背景
钢铁企业拓展产业型深加工是在我国构建专业化分工市场、倡导横向经济联合、推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在安置人员及拓展产业双重动机下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正是我国加速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一系列强力改革措施导致竞争环境迅速演变,不仅从不完全市场快速发展为完全市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且使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单一竞争转向整体竞争。尤其是外资企业利用技术及品牌优势盘踞高端市场,私营企业利用低成本等手段抢占低端市场,使肩负多重使命及沉重包袱的传统国有钢铁企业的深加工业务陷于尴尬境地。
2.2“战略认知”的分歧
产业型深加工机会性投资模式的生成,固然与其形成历史背景有关,但其根本原因是钢铁企业对产业型深加工“战略认知”的分歧与困惑。其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种:
(1)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深加工业务不属于钢铁主业范畴,强行发展纵向一体化会降低效率及灵活性;目前国内钢铁业产销两旺,且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扩张规模、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没必要也没精力发展深加工业务。
(2)认为有必要发展,但时机不成熟。产业型深加工属于钢铁业的协同互动产业,能达到强化主业、发展新产业的双重目的,有必要发展。但鉴于国内深加工分散竞争的产业环境,条块分割及区域分割的现实障碍,以及其他非市场壁垒的存在,导致该产业整体上竞争激烈,财务吸引力不强。作为大规模运作的钢铁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核心优势及能力,现阶段强行发展,很难取得满意结果。
(3)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发展。在目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进入任何产业都有风险,钢铁行业完全可通过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人才、信誉等优势,强势进入。造成目前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环境因素,而是投资强度不足、决策速度迟缓、用人不当、管控模式落后等主观因素或管理因素。
2.3“分歧焦点”的审视
虽然上述3种看法均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但第1种观点,对产业分工规律在何种条件、何种阶段下成立,企业主要任务通过何种途径解决,深加工产业竞争现实有否改变的可能等问题还需深入论证;第2种观点,对内部动力的负面因素考虑不足,对外部环境及发展趋势的悲观预测还缺少足够的说服力;第3种观点,在承认内、外部环境“制约”的前提下,认为靠自身优势及相关战略谋划,靠正确管理即可规避产业风险,显然过度强调了主观意志的能动性。
分歧的产生是对分工理论的适用环境、内部实力及外部环境的把握及理解不同造成的。因此有必要从纵向分工理论,深加工产业关系地位,产业正、负协同,钢铁业自身发展阶段及矛盾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3分工理论及深加工关系地位的演变
3.1纵向分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分工理论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多样、竞争加剧,为追求产业组织效率而产生的,它不仅成为国家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原则,也成为指导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分析工具。纵向产业分工有一个渐进而反复的过程。由于纵向一体化是基于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完全纵向一体化是工业化初、中期企业在资源约束型经济条件下常采取的结构模式。近百年来,核心企业为了加强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的有力控制,普遍采用了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自给自足”式的“完全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企业管理新思潮的推动下,发达国家近80%的企业相继采用先进的供应链思想,以“准一体化”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改造。其目标是通过对内外资源的优化整合,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其思想精髓是集中优势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对非核心业务放松管制、分立、剥离、外购外包。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又出现加强一体化迹象。如钢铁业,当前原材料价格加速上涨,因而控制上游、稳定供应链则成为其倾力而为的战略手段。
无论是产业还是企业,围绕供应链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其控制或影响供应链的长度和宽度随具体情况而变化。产业分工理论并不能简单划分企业的边界,尤其是上、下游边界。决定这种边界最主要的因素是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而决定交易费用的是上、下游产业市场结构和行业特征共同决定的关系地位。
3.2深加工关系地位的演变
随着技术进步、市场供需及其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钢铁行业从致力于规模扩张转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结构、质量和服务的完善,从自身竞争力转向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下游行业也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设计以及信息化、电子化等高附加值领域,而将相对成熟的机械加工业务部分剥离。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造成涂镀、制管、彩印、剪切配送、标准件等生产出现规模化趋势。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其在钢铁材料性能及加工成形方面的核心能力,提高供应链竞争力,钢铁业已自觉由单纯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成为整合深加工的主体之一。而钢铁业涉足深加工,不仅理论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是使深加工成为钢铁业的分销环节、技术试验厂、新市场拓展基地以及市场信息源头。
所以,钢铁业发展深加工,是市场环境变化下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分工的合理趋势,是钢铁行业利用并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强化供应链的必要环节。不仅能使自身钢铁产品增值,而且丰富了深加工的产业功能。通过发挥钢铁主业在原材料、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达到拓展市场、优化钢铁产业供应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3.3 国内外钢铁企业拓展深加工的实践
目前世界上各钢铁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下游深加工的整合。从规模上,介入钢材深加工业最深的是蒂森一克虏伯公司,其汽车零部件及电梯销售超过了钢铁销售额,并成为独立发展的产业。从层次上,大部分钢铁企业着重发展的深加工属于第1、第2层次,即材料型深加工及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参股较多。从方式上,钢铁企业大多是从自身的钢铁产品出发,有选择地多方式地介人。其中,国际钢铁企业参股多,控股少。而国内钢铁企业则多采取控股方式。
如新日铁株氏会社仅在建筑钢结构领域进行产业化发展,拥有工程事业部专门从事钢结构的设计和总包工程,而在其他领域多采取参股方式。国内、外的最大区别是进入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集中度高,易实施并购或参股;而我国产业尤其是加工产业的散、乱、差现象,制约了钢铁业进入该产业的方式。
4产业型深加工的正协同与负协同
钢铁业与产业型深加工属于典型的上、下游产业关系,相生相克,协同互动、共损共荣。所以,钢铁企业发展产业型深加工,客观存在着正协同与负协同。
4.1正协同效应
(1)节约成本、稳定关系。对生产进度、交货时间与维修活动的更好控制会提高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通畅的交货能力,进而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一体化经营可减少收集某些类型市场信息的总成本,企业可节约市场交易的销售、谈判和交易成本。同时,关系的稳定性将使上游企业可微调自己的产品以适应下游企业的特殊要求,或使下游单位进行自身调节以更充分地适应上游单位的特点。这种调节可使上下游单位的配合更为紧密,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2)促进创新、塑造差异。纵向一体化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即可消除重复性工作,可消除不同部门生产中因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可消除技术合同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涉及许多部门创新收益的内部化问题。由此,纵向一体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同时,可在管理层控制范围内通过提供额外的价值来改进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能力,如通过技术与服务的组合产生差异化产品。
(3)提高壁垒、防止封阻。与没有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相比,整合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得到某些战略优势,如较高的价格,较低的成本或较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产业的进入壁垒。没有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必须实施,否则就会面临劣势。如果竞争者们是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那么一体化就具有防御意义。竞争者的广泛一体化能占用许多供应资源或拥有许多称心的顾客和零售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面临着必须抢占剩余供应商和顾客的残酷局面。因此,在某些关键战略领域,必须实行纵向一体化。
4.2负协同效应
(1)增加经营杠杆。由于任何一个能引起上游单位销售量波动的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整合链,并可能引起两个业务的经营周期、竞争或市场开发产生波动。因此,纵向一体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杠杆,在收入上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周期变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减少了交易的灵活性。纵向一体化意味着企业的命运至少部分由其内部供应者及顾客的竞争能力所决定。技术上的变化、产品设计的变化、战略上的失败、或管理问题都会使内部供应者提供高成本、低质量或不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销售渠道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地位。
(3)提高了退出障碍。一体化会进一步增加资产的专门化,战略上的内部关系或对某一企业的感情联络的整合,提高了总体退出壁垒。
5我国钢铁产业的战略矛盾
5.1产业层面的战略矛盾
当前钢铁产业层面的战略矛盾或难题是跨地域重组、淘汰落后和钢材出口。
产业分散是引发中国钢铁业诸多不稳定波动的根源,提升产业集中度已是业内多年共识。但近年跨地域产业重组进展缓慢。目前正在酝酿和讨论钢铁业跨地域联合重组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方案,争取在税收分配、相关利益协调等体制难点上取得突破。
淘汰落后产能也是伴随中国钢铁业成长的难题。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约占全国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目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1亿t,落后炼钢能力约5500万t,这些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通常单位能耗比大型设备高10%~15%,物耗高7%~10%,水耗高1倍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高3倍以上。为此,到2010年之前,国家要将现有落后的炼铁、炼钢能力全部淘汰,其中2007年年内将淘汰3000万t炼铁能力和3500万t炼钢能力。所有列入淘汰范围的设备,都不得转让、变卖后异地建设。
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供大于求,新增钢铁产量大多靠出口消化。但“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和环保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出El获利不多,却把污染留下来”。2007年4月15日起实施大部分钢材品种出口退税“归零”政策之后仅半个月,国家决定对部分钢材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以有效抑制出口的过量增长。
5.2企业层面的战略矛盾
从钢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其战略矛盾主要是规模能级、技术创新能力、战略供应链、循环经济水平。
规模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上,规模决定了上下游谈判的话语权和市场控制力,而我国的钢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水平和采用速度影响着产品的成本、质量、反应速度和个性化程度。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供应链的构造与优化影响着事前决定的产品成本以及对下游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水平。钢铁作为典型的“中间产品”,上连煤炭、铁矿石、运输等瓶颈产业,下连汽车、家电、建筑、机械等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是钢铁企业始终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钢铁企业面临着资源及环境的双重制约,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而我国企业由于技术限制及特有的发展阶段,挑战尤其严峻。
5.3从战略矛盾看深加工
从产业层面看,我国钢铁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材料型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其发展深加工的重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大力发展产业型深加工。从企业层面看,技术创新与供应链的构建与产业型深加工密切相关,但其需要相应的规模与技术作基础,因此只适合大中型企业涉足。
6产业型深加工拓展的方向及模式
任何发展模式都有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和环境适应性,同时企业又受制于其所在的市场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等因素。所以,钢铁企业发展产业型深加工,必须以解决自身战略矛盾作为决策的起点与方向,同时在产品选择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市场拓展方向上坚持以开拓新市场为主,以整合老市场为辅。
6.1 决策基点——解决钢铁主业的战略难题
目前我国钢铁业产销两旺,虽面临多重挑战,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任何脱离主业的多元化设想不仅不现实,也不明智。所以,应结合自身钢铁主业发展状况及既定战略,发挥产业型深加工与钢铁业市场及技术互动功能,以支持解决主业难题为使命,有针对性地发展。
6.2产品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钢铁业具有规模集中的特征,产品种类繁多,而深加工及其制品业相对分散,在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用户类别方面差异很大。所以,不可能采用完全纵向一体化。要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目的是稳定交易,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差异化能力及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寻求既具有战略吸引力,又具有财务吸引力的产业增长点。
6.3 市场方向——开拓创造新市场、整合引导原市场
产业型深加工的市场功能有2个,一是创造市场,二是引导市场。立足于对钢铁新产品的市场创造、钢铁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钢铁产品用户使用技术的深化,通过钢材应用的产业化支持钢铁主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正协同,减小或避免负协同。
以钢铁原有产品及新产品全力创造新市场、新用途,选择在国内市场上相对不成熟、吸引力高且进入成本低、新兴的产业发展;对原有传统市场,如果其竞争结构不利于钢铁业发展,则可整合引导,以塑造稳定、高效的战略供应链。而对已成熟的原有产品、原有市场则不宜作为产业涉足。
参考文献:
[1]张树堂,周积智.应重视发展钢材深度加工领域[J].轧钢2006,23(1):1—4.
分享到: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中厚板网免责声明  zhonghouban.com
1、 本网所刊转的与中厚板相关的信息和专题旨在传递更多行业信息之目的,版权均归著作权人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本站对中厚板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
2、 为避免纠纷,未经书面协议授权,谢绝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 此外,在中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由部分信息是从内容合作方、免费资源提供方转载、摘编获得的.在摘编网上稿件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相关著作权的有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中国相关法律妥善处理
关于中厚板网 - 营销服务 - 加入中厚板网 - 关于支付 - 企业建站 - 本站申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中厚板业发展状况 - 中厚板搜索